激光衍射粒度分析儀憑借其測量范圍寬、速度快、重復性好等優勢,廣泛應用于制藥、化工、陶瓷、食品等領域。然而,其測量結果的準確性高度依賴于正確的操作方法。掌握激光衍射粒度分析儀的正確打開方式,是獲取可靠粒度數據的關鍵。

一、樣品準備
樣品處理是影響結果的主要環節。對于干粉樣品,需確保充分干燥、無團聚。使用前應輕柔研磨或過篩(篩網孔徑大于最大粒徑),避免過度破碎改變原始粒型。對于濕法分散樣品,選擇合適的分散介質至關重要。介質應與樣品不發生溶解、反應或膨脹,常用去離子水、乙醇或專用液體。同時,添加適量分散劑(如六偏磷酸鈉)并調節pH值,以增強顆粒表面電荷,防止團聚。
二、儀器校準
使用前必須進行儀器校準。采用標準微球(如NIST可溯源乳膠球)驗證光學系統與數據處理模型的準確性。定期校準可確保長期測量的一致性,建議每3-6個月或更換關鍵部件后執行。
三、分散條件優化
濕法測量中,超聲功率與時間需優化。過強或過長的超聲會破碎顆粒,過弱則無法解團聚。應通過實驗確定最佳參數:逐步增加超聲時間,觀察粒徑分布變化,當D50趨于穩定時即為最佳點。干法進樣則需調節氣流壓力,確保顆粒充分分散且不被二次破碎。
四、測量過程規范操作
濕法測量時,向樣品池注入介質至合適液位,開啟循環泵,待背景信號穩定后加入樣品。控制樣品濃度至遮光度在10%-20%范圍內(視儀器型號而定),過高會導致多重散射,過低則信噪比差。干法測量時,均勻、連續地進樣,避免堵塞或脈沖式供料。
五、數據分析與報告
選擇合適的光學模型(如米氏理論或夫瑯禾費衍射)和折射率/吸收率參數。對于未知樣品,可參考文獻或通過實驗優化。報告應包含測量條件(分散介質、超聲參數、遮光度等)、粒徑分布曲線及關鍵參數(D10, D50, D90)。